NEWS
您当前位置:首页 > NEWS
疫情为PVC行业行业带来新机遇

PVC行业分析

聚氯乙烯(Polyvinyl chloride),英文简称PVC,是氯乙烯单体(VCM)在过氧化物、偶氮化合物等引发剂或在光、热作用下按自由基聚合反应机理聚合而成的聚合物。氯乙烯均聚物和氯乙烯共聚物统称之为氯乙烯树脂。

PVC为无定形结构的白色粉末,支化度较小,玻璃化温度77~90℃,170℃左右开始分解,对光和热的稳定性差,在100℃以上或经长时间阳光曝晒,就会分解而产生氯化氢,并进一步自动催化分解,引起变色,物理机械性能也迅速下降,在实际应用中必须加入稳定剂以提高对热和光的稳定性。

工业生产的PVC分子量一般在5万~11万范围内,具有较大的多分散性,分子量随聚合温度的降低而增加,无固定熔点,80~85℃开始软化,130℃变为粘弹态,160~180℃开始转变为粘流态;有较好的机械性能,抗张强度60MPa左右,冲击强度5~10kJ/m2;有优异的介电性能。

近年来,随着环保意识深入人心,PVC作为高污染行业,政府也不断出台政策规范其发展。具体出台的政策包括限制PVC生产过程中的添加剂和催化剂、规范生产流程、以及对高污染企业进行专项检查等,以促进行业绿色化、低碳化发展。

据中研产业研究院报告《2022-2027年中国PVC产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趋势预测研究报告》分析

随着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,我国PVC产能在快速提升。2007年以来,我国PVC产能总体上呈增长趋势。据中国氯碱工业协会数据,2021年,中国聚氯乙烯(PVC)总产能达2713万吨/年,较2020年提升49万吨/年。

如今,国内PVC社会库存处于历史新高。据统计,华东、华南地区社会仓储库存样本显示,截至7月24日,国内PVC社会库存36.2万吨,环比减少2.48%,同比增加154.03%;其中华东地区29.1万吨,环比减少2.41%,同比增加171.08%;华南地区7.1万吨,环比减少2.74%,同比增加102.86%。

国内PVC市场需求超过六成集中在房地产行业,2021年以来,房地产政策调整及新冠肺炎疫情压力下,房地产投资泡沫迅速去除,房市交易明显降温,房企新开工指数走低,PVC需求减少。

预计2022年,随着疫情影响退散,国内宏观经济环境改善,下游需求逐步恢复,PVC制品表观消费量平稳增长。且受到疫情、俄乌冲突等因素影响,原油等大宗商品价格大幅上涨,近期"双碳"政策的执行或许会暂时有所缓和。

但是长远来看,"双碳"目标以及其衍生出的能耗双控等一系列顶层政策设计,在近期以及未来很长一段时间会对基础化工行业产生深远影响。未来"双碳"目标会增加基础化工行业各子领域企业运营成本、技术替代风险以及进入壁垒,从而加速各子领域内低端产能的出清,优化行业格局。

疫情为行业带来新机遇

未来,PVC行业将在严峻的安全和环保形势下,在激烈的市场和价格竞争中,在产能过剩的逐步调整下,逐渐趋于平静和理性,走出一条资源集中度高、特种定向发展、多品牌和高质量发展的道路,产能将在沿海和西部地区集中,并且大型化和跨区经营成为主流。这可以从近几年国内产能变化趋势中看出,产能的变化趋于平稳往往体现着行业发展的理性化。同时市场的不可预期因素对行业的发展带来短暂的冲击,尤其是疫情因素的影响,直接冲击着各环节,影响着供需关系,考验着行业的发展,同时也给行业带来了机遇,甚至后疫情时代,不同区域的差异给部分地区带来了短暂的可观盈利。理性分析后,切记盲目扩张、恶化产能与产量的比值,应更加注重提高质量、降低消耗。提升个体化、定制化、特种化树脂可能是今后部分PVC企业发展的重点方向。